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下半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事项公告已发布,考试时间10月31日。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公告,日照中公教育 小编特别整理此页面供考生参考,相关推荐:2020下半年日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阶段信息汇总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顺利实现教师梦!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首先,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将小说与诗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进行鉴赏,通过对比突出诗歌叙事抒情的特点。其次,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资源,将学生的课堂反馈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炼字的形式对诗歌文字具体赏析,体会情感,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称代词的运用技巧。最后,教师积极利用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对诗歌认知的难度,赏析诗歌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体会诗歌的主旨。
(2)①对比阅读法。教师先后采用三次多媒体,分别呈现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文中表达“大堰河”情感的句子。生动直观的讲不同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首先,多媒体呈现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课文进行对比,直观有效的展现了不同问题之间的特征,突出诗歌叙事抒情化的特点。在表现出诗歌特点的同时,比较出不同文体的区别,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②问答法。教师先后采用了多次的问答法。分别讲述了小说与诗歌叙事的区别、人称转化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手法等三个知识点。教师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小说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层层递进进行提问,比较出诗歌叙述在抒情上优于小说形式。关于人称转化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从文字分析到情感赏析,过度自然,最后,利用问答法分别引出关于大堰河情感的语句,讲解一隐一显表达情感的积极作用。教师对于不同问题,采用不同问答形式,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
17.【参考答案】
暂无
18.【参考答案】
(1)高中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用书面语表达观点,观点表述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本篇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在选择论据时,没有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故与文章中心有偏离现象出现,故不符合高中课标相关要求。
(2)高中课标要求,作为高中生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第二自然段选取事例时以不劳而获作祟为角度出发,事例选取角度不够新颖,且没有较强的说服力,故论据设计不够充分。
(3)高中课标指出,学生要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作为一篇议论文需要具备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并且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而就本篇作文展示成果来看,并不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较差。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六国论》创作背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运用对比逐层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③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涵养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2)确立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因此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②依据新课标(2017版)要求: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由此设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
③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阅读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因此我设立了如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本文的内容特点: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因此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⑤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文言文积累,但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借古讽今以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我设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运用对比逐层论证自己论点的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教学过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主题阅读)
活动设计:
1.课前自读课文,圈画出个人认为重要的字词;标志出疑难字词、句式,查字典或者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课上检查自读情况,重点解决古今异义词。
3.学生明确《六国论》写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把握重点(专题研讨)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学生略读文章,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得出观点的?(探寻论证思路)
三、研读,明理(问题探究)
对比阅读探究:多媒体呈现《阿房宫赋》,请学生阅读后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生活在唐朝、宋朝的两位作者为什么要讨论六国、秦朝灭亡的原因?
2.《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亡之际,《六国论》写于北宋被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在这种特定的时期写出这样的文章,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4.两位作者是如何理智地分析史实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四、赏读,悟情(个性化阅读)
1.微型朗诵比赛。
内容:《阿房宫赋》《六国论》。
评比:从语言表达、形象风度、综合印象三方面进行评价。
2.默写竞赛。
3.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指出:《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班级举行的微型朗诵比赛谈谈你的看法。
21.【参考答案】
1.析作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第四自然段与前三自然段的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开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第五自然段讲述北宋对外政策是什么?
明确: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最终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
(3)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第五自然段与前四自然段的关系。
明确: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2.品语言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简述第五自然段语言特点。
明确: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3.小组讨论:除作者提出的六国破灭原因,你觉得六国破灭还有哪些原因?
明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
快速入口 |
日照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
关注日照教师招聘微信号(rzjszp),及时获取重要考试资讯,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日照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