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6.15)
科目一(1-3)
1.小学生李某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某市上学,为李某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的主体应为( )。
A.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
B.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C.其父母工作地人民政府
D.以上三者
2.《中华人名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指的未成年人是指( )。
A.未满12周岁的公民
B.未满14周岁的公民
C.未满16周岁的公民
D.未满18周岁的公民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A.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B.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C.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D.多次强行索要他人财务
科目二(4-10)
4.我国最早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5.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6.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教育目的
B.教学计划
C.教学原则
D.教学大纲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散思维的是( )。
A.研究人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B.学生从多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C.教师设想多种教学改革方案
D.作家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进行一事多写
8.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操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
A.经验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观动作思维
9.人们看电影时,电影拷贝上的一幅幅画面是不动的,而人们看到的却是连贯的动作、活动的景物。这里运用了( )的心理学原理。
A.联觉
B.视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0.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日记片段:
在我带的班级中有几个学生上课时老是走神,人在座位上坐着,可心思却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一节课我不知点了他们几次名,每次点名后,效果最多持续一分钟。尽管我在讲课中尽量做到生动形象,但那几个学生仍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我真是拿他们没办法。
问题:如果你是该班的任课老师,你怎么去改善这几个学生走神的情况?(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