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教师编笔试语文历年考试试题(日照 东港区 语文 教师编 真题)日照东港区教师招聘笔试+教基语文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28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匿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想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贫困不仅是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贴的标签,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材料二:
贫困的测量通常需要先预设一条明晰的生活标准水平线,即贫困线。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绝对贫困线、相对贫困线、主观贫困线和双重贫困线等。前两者应用较广泛。后两者中,主观贫困线描述的是由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构成的主观判断:而双重贫困线则是合并了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概念,进行贫困比较时建立的复合贫困线多维情形下的贫困识别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维度内识别。多数研究者在设定贫困线时采用二分法,即将研究人群划分为贫困和非贫困群体。这种二分法实际上抹杀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贫困与非贫困之间并不那么截然分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度”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引入了模糊识别理论,用“隶属度”的概念代替传统的“贫困二分法”。传统的方法将贫困和不贫困分别腻值为1和0,而模糊识别则充分考虑该维度指标的分布状况,用隶属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贫困隶属函数是一个相对值,取值区间为[0,1],兼顾并体现了贫困的模糊性和相对性特点。隶属函数取值越大,表明隶属度越高,贫困程度也就越深。
第二,维度间识别。如果采取单一方法识别贫困水平,社会成员在任何一个维度受到剥夺即被识别为贫困,会导致识别标准过宽,扩大贫困人群的范围。如果采用截面方法,社会成员在每个维度都受到剥夺才被识别为贫困,则会导致识别标准过窄,从而低估实际贫困状况。这两种极端识别方法都存在显见的弊病,而“双重识别”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双重识别”,就是把维度内的识别和维度外的识别有机结合起来。维度内识别是在特定维度内确认哪些个体处于贫困线以下水平,维度外识别则是通过多个维度确定个体的贫困状况。
第三,动态识别。动态识别是将时间因素的纳入贫困的测量中,便于从动态或风险的视角去研究贫困。波士威尔认为,在单维测量标准下,如果两个个体陷入贫困的时间相等,则持续贫困时间越长的个体,相对贫困越严重,被赋予的权重也就越大。而尼古拉斯则认为,在多维贫困测量中,波士威尔的单维测量的时间观不再适用。以就业为例,在6年时间内,一个连续3年失业的个体贫困状况不一定比一个间断3年时间失业的个体严重,因为后者需要面临就业和失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区分贫困时间和贫困持续时间,是今后研究动态多维贫困的一个方向。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上成就非凡,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扶贫工作远未结束。
B.对于贫困的识别存在多种生活水平线标准,用不同的标准识别同一个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C.双重识别就是采用双重贫困线对贫困进行识别,它有机地结合了维度内外的标准,结论比较客观。
D.在识别贫困时纳入时间因素,对贫困时间和贫困持续时间加以区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分)
A.吴某某和他妻子文化素质低,思想也比较保守,没有发展的动力,家里的收入全靠吴某某一个人在附近打零工,生计勉强维持。
B.陈某某单位效益不好,妻子在快餐店打工,家庭收入低微,一家三口住在老旧小区仅50m2的房子里,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
C.李某某是地道的农民,所在的乡镇属国家重点贫困乡镇,妻子因贫困离家出走,家里除女儿需要抚养,还有4位老人需要赡养。
D.张某某家在偏远的乡村,家中人多地少,他和妻子又都患有慢性病,长年依靠药物治疗,医药费用开支比较大,生活入不敷出。
3.根据材料一,概括“相对贫困”的基本特征。(4分)
4. 在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中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消除相对贫困。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洋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①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曼延.........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文化地域特色,也是历史上攻防战事的需要。
B.文章追溯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描写古城风貌,这些内容使城子古村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厚重。
C.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热烈场景,说明地方政府重视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上的繁盛与现在成为旅游胜地张本。
B.文章第九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事将城子的魅力展现出来。
C.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城子人,影响深远。
D.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乏雅致,以意役辞,并不觉雕琢与涂饰,显示出作者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分)
二、文言文阅读(4题,17分)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债)。(3分)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山著书立说。
B.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
C.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4分)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11.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3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三、古诗文阅读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13.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四、填空
14.名句默写
(1)比兴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两句是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_
(2)屈原《离骚》中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两句写到了父亲赐予的美好名称。
(3)诗人登高抒怀,咏出豪迈之句,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写诗人四面眺望,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湖水之上。黄庭坚《登快阁》中落木干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诗人叶落时节登高远望,天地更是广阔无边。
15.文学常识
(1)诗歌《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其抒情特征是_象征主义_。
(2)陆蠡在《囚绿记》中写了自己寓居北平时偶然从窗外发现的一株常春藤的故事,赋予了绿色特殊的感情,在文中“绿”象征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3)《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总记,它的发现拉开了“一个沉睡了五千年的伟大文明之发现的序幕”
(4)先秦诸子散文百花齐放,鲁迅先生曾以“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来评价的著作是_《庄子》
(5)《白毛女》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
六、作文(40分)
16.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奋斗百年。
材料二:张桂梅
材料三:一生做好一件事
假如你作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代表,在学校举办的生涯规划论坛上作交流发言,你有什么思考与感悟与大家分享?
日照教师编笔试语文历年考试试题(考生版)日照东港区教师招聘笔试+教基语文考题 日照教师招聘考试 模拟题 历年考试真题 数学历真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