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数据库及其建立过程》-教案
1.能够准确说出数据库的概念,并能归纳总结出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数据库的建立步骤,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通过将“校本课程”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体会数据库建立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库的概念及建立过程。
【难点】建立数据库的步骤及其任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校本课程”管理系统数据库,提出问题: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用来存放和管理大量信息】
教师总结:为随时掌握学生选修情况,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数据库来存储相关信息,并通过数据库应用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与操作,同时提供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服务。数据库具体是什么?如何建立数据库?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数据库及其建立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认识数据库
教师讲解:要想知道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数据库。
布置任务,观看介绍数据库的微课,总结数据库的概念。
教师总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它是一个按一定的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展示“校本课程”管理系统中的选修学生情况表和校本课程情况表,思考问题:
(1)选修学生情况表和校本课程情况表的用户有哪些?【教师、学生】
(2)如果想利用现有的这两张表重新组成一张住宿表,如何选择所需要的列?【学员编号、姓名、性别等】
(3)这说明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数据可以被多次使用】
(4)这些用户是如何共享数据库中信息的?【不同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
教师总结: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它是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体,具有整体的结构化。
2.数据库建立的基本过程
教师讲解:了解了数据库,接下来需要明确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如何转化成可以描述的信息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经过识别、选择、分类等综合分析,形成了印象和概念,产生了认识,这就转化到了信息世界】
(2)如何由信息世界再次转化到计算机世界?【通过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表结构等转化】
教师总结: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必须首先将具体事物的特征通过人脑的加工,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然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布置任务,同桌两人为单位,尝试说出使用数据库管理“校本课程”信息时,将“校本课程”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数据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1)第一步要做什么?【首先要对“校本课程”和“学生”这两个事物进行分析,寻找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2)“校本课程”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哪些?【课程号、课程名称、课时数、负责老师、学生数等】
(3)“学生”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学生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班级等】
教师总结:中国诗歌研究、趣味数学、古典音乐欣赏等校本课程都称为实体,所有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很多,这些特征都称为属性。
布置任务,根据建立“校本课程”数据库的例子,结合教材图2“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提出问题:
(1)分析信息特征的依据是什么?【用户的需求】
(2)确定特征之间的关系之后需要做什么?【对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和组织】
(3)编辑数据库包括哪些操作?【添加、插入、删除、修改等】
教师总结:要建立一个数据库,首先要收集相关的信息,然后从中分析并抽取信息的特征,确定特征之间的关系,接着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最后根据需要使用数据库。
展示表5-8(建立数据库的步骤及其任务),组织学生熟悉记忆。
(三)巩固提高
设置活动,以信息技术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结合本节课写出建立“住宿系统”的步骤。
教师评价,评价要点:步骤描述是否完整、学生特征信息分析是否全面、提取的有用特征是否精炼等。
【搜集学生信息,分析学生特征→根据需求分析提取有用的学生特征(学号、姓名、性别等)→确定特征之间关系→建立数据库】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复述数据库的概念,并描述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
作业:思考问题,数据库建立成功之后,如何有效管理存储在其中的信息?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