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下半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事项公告已发布,考试时间10月31日。为方便各位考生了解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公告,日照中公教育 小编特别整理此页面供考生参考,相关推荐:2020下半年日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阶段信息汇总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预祝大家顺利实现教师梦!
本次教资笔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冷锋。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略。
9.【答案】略。
10.【答案】D。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略。
12.【参考答案】
(1)板块构造认为:地壳的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基本论点有4个。
①地球的上壳层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a.脆性和粘性都较大的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最上层)。
b.脆性和粘性都较小的软流圈。
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分为若干个大的刚性板块,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界面经历着长期、缓慢、规模巨大彼此相对的水平位移,板块在裂谷带拉开(海底扩张),洋壳在深海沟——岛弧带俯冲(消亡)。
③板块水平位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中的热对流,拉开(扩张)发生在上升流的地段之下,俯冲(消亡)则发生在下降流的地段上。
④在全球范围类,板块在扩张带的拉伸(离散)与在消亡带的挤压(汇聚)之间互相补偿,使地球半径得以基本保持不变。
(2)①科学史促使学生对科学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通过科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②建立正确的科学家形象,了解科学本质,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史可以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科学家形象,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各种举动出现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曲折,同时明白科学家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提高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③科学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依托。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知科学发展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促使科学课程的优化。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30分,共50分)
13.【参考答案】
(1)C;这道题的难度为中等难度,主要考察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但是结合了气泡的移动方向来考察蒸腾作用的意义,需要学生在认识蒸腾作用可以为根部吸水提供动力这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得出答案,因此属于中等难度;
(2)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3)教学案例
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那么植物是怎样进行这些活动的呢?这些活动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顺势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呼吸作用
活动前:【提出问题】和人类一样,植物也在随时进行呼吸作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人类一样吗?
活动中:【多媒体展示】①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A、B广口瓶中,密封避光处理一夜,一夜之后,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入两个广口瓶中,A瓶中蜡烛熄灭,B瓶中蜡烛继续燃烧;
②将萌发的种子放入广口瓶中,置于温暖黑暗处,一夜之后收集瓶中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将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入A、B保温瓶中,密封避光处理一夜,一夜之后,测量两瓶温度,A瓶温度更高。
活动后:【学生汇报】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放出热量。
【教师补充】呼吸作用是植物吸收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活动二:光合作用
活动前:【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植树造林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又有哪些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活动中:【小组活动】学生自主阅读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
活动后:【学生汇报】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的生命活动,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在酶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活动三:蒸腾作用
活动前:【教师讲解】展示植物叶片图片,讲解叶片结构。
活动中:【多媒体展示】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只能套住茎和叶,袋口扎紧。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发现未涂抹凡士林的部分塑料袋内部有水珠。
活动后:【师生总结】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来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提出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走,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能从根部流向叶片呢?
【师生总结】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三、巩固提高
出示题目,结合题目,进一步明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
作业: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解析:(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因此水分变化的数量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这里的水由根吸收,吸水总量由气泡所指示的移动位置,没有补充水分,随着根的吸水,气泡会向左移动。
14.【参考答案】
(1)响度即声音响亮的程度,响度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和人耳到发声体距离。一般来说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人耳到发声体的距离越近,响度越大。而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这位教师的做法欠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实验探究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并鼓励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而这位教师直接展示实验仪器就开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其次,这位教师在学生困惑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引导,而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在一知半解
的情况下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所谓“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不好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
(3)
活动前:【教师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由于振动所产生的。
【教师引导】物体振动的幅度往往比较微小,肉眼难以观察,该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回答】如果能将微小的振动放大,就可以验证猜想了。
活动中:【小组探究】使用钢尺、小鼓、音叉进行探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活动后:【学生汇报】①钢尺拨动后会振动,发出声音;②鼓面振动时,撒一些纸屑可以观察到纸屑振动;③音叉发声时,用手轻轻触摸可以感受到振动......
【教师总结】实践出真知,看来声音确实是由振动产生的。大家刚刚用到的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可以将难以观测的物理量转换为方便观测的物理量,在之后的科学学习中它将一直是我们的好帮手。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30分,共40分)
15.【参考答案】
(1)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2)活动:用橡皮泥模拟细胞有丝分裂
活动前:【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从一个小婴儿长成现在的样子的呢?
【学生回答】因为身体在不断的发育。
【提出问题】那如果从细胞的角度能否解释这个问题呢?
活动中:【小组活动】观看卵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视频,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用橡皮泥模拟细胞分裂的过程。
【教师提示】着重观察染色体的变化。
活动后:【学生汇报】展示小组捏出的橡皮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染色体的变化。
【提出问题】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之后数目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细胞数目由1个分裂成了2个。
【教师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提出问题】能否根据刚刚的视频以及模拟过程试着说出其他四个时期卵细胞分裂的特点呢?
【师生共同总结】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染色体清晰可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向两极移动;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丝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学生活动】根据卵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完善橡皮泥模拟过程。
16.【参考答案】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气态的氧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氧气化学性质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2)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原因: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硫在空气中燃烧呈现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呈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氧气的性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提升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
2.能说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明确硫和铁燃烧的实验现象。
3.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作用科学知识理解氧气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厚衣服。因为高海拔地区冷,要做好保护。②登山绳、防滑鞋。因为可能会遇到峭壁等,还要防止在雪地上摔跤。③氧气。因为山顶空气稀薄,需要携带氧气供给呼吸。
【教师引导】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那么氧气还有没有其他的化学性质呢?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硫的燃烧
活动前:【实物显示】实验仪器和药品。提示注意事项。
活动中:【教师演示】在通风橱中完成: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硫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燃烧呈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也有刺激性气味。摸瓶壁发烫,是放热反应。
活动后:【教师讲解】反应产物,并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硫的燃烧:
活动二:铁丝的燃烧
活动前:【教师引导】非金属木炭、蜡烛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活动中:【播放视频】铁丝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教师引导】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并且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对比前两个实验写出文字表达式。
活动后:【师生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助燃性。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氧气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正是由于氧气的这一性质,在某些情况下,要使物质与氧气隔绝,生活中哪些应用可以说明呢?
【学生回答】①食物进行真空包装;②给金属涂防护漆……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氧气的用途还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
快速入口 |
日照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
关注日照教师招聘微信号(rzjszp),及时获取重要考试资讯,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日照教师招聘网